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6集课程复讲 |
夏慧容学长 |
|
1.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场所,避免接触不良的事物? 教育要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,一定要在他还没有养成、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。当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就很难导正过来,这叫预防法。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,会到不好的环境,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,要从根本来解决,必然是要从小把他德行的根基扎好,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,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。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,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。 2.人的潜力就像冰山,要用哪两把钥匙才能开发? 人的潜力就像冰山,要用“孝顺”、 “礼貌”这两把钥匙才能开发,礼貌的本质其实就是恭敬之心。 3.孩子认为什么是好心、坏心?和《弟子规》的哪些经文相印? 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(凡是人,皆须爱)。 欺骗别人,浪费的心是坏心。(凡出言,信为先) 侮辱别人是坏心(已不欲,即速已) 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。记仇的心是坏心。(恩欲报,怨欲忘) 小气的心、指出别人缺点的心、坚持错误的心是坏心。(人有短,切莫揭) 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(事死者,如事生) 开玩笑开过火是坏心,里面还括号“祸从口出”(将加人,先问已) 表面做好事,心里做坏事,是坏心。(心眼口,信皆要) 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(首孝悌,次谨信) 不做到《弟子规》是坏心(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训致) 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(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无声)。 本来可以做到,但老想到做不到,是坏心。(勿畏难、勿轻略) 己所不欲施于人,是坏心。(将加人,先问已) 破坏的心是坏心。(见人善,即思齐) 高声喧哗,打扰别人,是坏心。(缓揭帘,勿有声) 4.“将入门,问孰存,将上堂,声必扬”如何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上?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,有礼,相处起来非常舒服,不会觉得唐突。如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意思是在入门以前应先问一下室内是否有人,并礼貌的敲三下门。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延伸到生活中,可以为: ①到别人的家里去作客,“将入门”可以观想为将到人家家里,“问孰存”,可以先了解一下,他家里有哪些家人跟他一起住,他家人的工作单位以及兴趣、爱好等等,听在耳里要有心,时机成熟,买一些他家人喜欢的食物,这样的恭敬心给人的第一印象会很好。 ②对于自己的好朋友,要做到爱屋及乌,应该主动去安朋友父母的心,让朋友父母对自己放心。 ③将健康的理念、教育的理念和朋友父母分享。 5.易子而教有什么好处? “易子而教”意思是:你的孩子每天都跟着你,有一些道理他听得很熟,反而会忽略掉。那刚好你很好的朋友也提醒他这个道理,这个时候他一定会说:原来不是我爸爸这么讲,叔叔也这么说。他这个态度就会扎下去。所以你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一起来教育你的小孩。有这么一群良师益友,你教小孩就轻松多了。 6.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? 有一位李老师问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些孩子,说:假如你们有一亿,你们想做什么?有一个孩子就说我要做四件事。第一件事我要盖一所学校,要专门推广中国圣贤教育的学校,这是他第一个志愿。 第二个愿望是要盖一间医院,让这些苦难的人、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。第三个愿望,他要做一个大爱电视台。《中庸》讲“诚者,物之终始”。一件事情的成败在自始至终都环绕在一个真诚的心。假如一个人心不诚,一生绝对做不了事。第四个愿望,他说他要当蔡老师。这位孩子的母亲说:儿子,你有这些愿望,妈妈很高兴。但是你这些愿望,不见得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。这位母亲的敏感度很好。她不希望孩子只是发一个空愿,愿望一定要从当下的生活,当下的每一步开始踏起。只要我们有很好的学问,很好的这一分存心,纵使没有一亿,也可以做奉献社会的事情。所以这个母亲也把他的志向回归到当下,回归到现在要好好充实自己。 孩子会有这样的心态,这样的人生价值观,最主要就是有好的环境。所以我们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常常一起学习,或者一起去爬山,让彼此的情谊很深厚,也让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动,就会形成一个环境的教化,互相来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。 7.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如何应用到打电话礼仪上? “人问谁,对以名;吾与我,不分明”意思是说:“假使有人请问‘你是谁’,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,如果只说‘我’,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。”如打电话,拿起来:你好,我叫某某某,我是某某某。这样人家马上知道是谁打来的。现在有时候接电话,喂!请问你是哪一位?是我,你不知道吗?你把我忘了吗?我们可能还在那边处理事情,在那里跟他瞎折腾,心情也很紧张。想半天确实想不出来,这样就很失礼。所以当我们打过去:你好,我是礼旭,你现在讲话方便吗?处处替对方着想,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。所以这也要教小孩,比方说小孩在按电铃,上面的人讲话:哪一位?我啦!人家怎么知道我是谁?所以“吾与我,不分明”,这些细微之处都要多加提醒。 8.“用人物,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”有什么重要性? “用人物,须明求;倘不问,即为偷”。使用别人的物品,必须事先对人明讲,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,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。所以小孩你没教他的时候,他是非善恶还不是很清晰。所以他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看,他顺手就拿来看一下。从而养成习惯或被人误会当成小偷,而失去他人的尊重。
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